查看原文
其他

面对台风洪水,最脆弱的人们真正在乎什么?

景观设计学 景观设计学前沿 2022-12-08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无数人都在祈祷“临海挺住”。


8月10日凌晨,今年的最强台风“利奇马”在浙江登陆。截至11日17时,“利奇马”共造成浙江、上海、江苏、安徽、山东、福建等6省市,651万人受灾。其中,仅浙江一省因灾死亡人数达32人,临海市区发生了80年一遇洪水,全市被淹。


面对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的不断上升,城市规划者和设计师在制定城市韧性提升策略时,是否清楚地明白,城市中最脆弱的人是谁?他们真正在乎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关乎数十万、乃至数百万人的生活和生命。


Stephen F. Gray

哈佛大学GSD

城市设计助理教授

 

Mary Anne Ocampo

Sasaki设计事务所

城市设计主创设计师



| 对谁而言的韧性?|


随着全球人口密集区遭受自然灾害的频率不断上升,生态学者、工程师、经济学者、社会学学者与设计师们对“城市韧性”议题也愈发关注。然而,当前的韧性实践却往往只关注自然系统的生态危机防御,而忽视了具体社区在平等性、可达性、社会正义性与不稳定性等方面的脆弱性


这种现状引发了两个关键问题:这样的实践不仅会导致我们在谈论城市脆弱性的时候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自然灾害防御;还体现在对灾害影响进行预判时,未对不同社区的差异性情况加以充分考量。


“韧性”关乎价值,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承认每个未来预景都未必是理想的(或可实现的)。确定什么是正确的、最好的或有意义的,就意味着要从高度整合的跨系统视角出发,厘清“韧性是对谁而言的?”“是谁对什么的韧性?”之类的问题。生态学者倾向于使用自然环境指标来衡量韧性,社会学学者则更偏好使用与人相关的具体领域的指标。这两种视角都十分必要且缺一不可,尤其是在自然灾害对社会和经济条件均很脆弱的社区造成直接或严重影响的情况下。



| 马尼拉大都会区案例:隔离之城 |


菲律宾拥有长达36289km的海岸线,河湖水网纵横交错。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个社会结构本就脆弱的群岛国家同时面临极高的自然灾害风险……成为全球四大灾害热点地区之一”。在频发的洪灾面前,城市中的贫困人口成了最易受灾却最缺乏抵御能力的群体。在这个案例中,“城市韧性”需要应对不断变化的水陆交接面、社会经济局限,以及正规城市与非正规城市之间的空间差异。

马尼拉大都会区脆弱的水陆交界地带聚集着大量的非正规定居点。© Google Earth

过去50年间,马尼拉所遭受的台风与热带风暴的严重程度不断增加,都会区的低洼沿海地区极易受到洪水侵袭。© Justin Garrison and Mary Anne Ocampo


马尼拉大都会区的城市景观是蔓延式开发的结果,多重矛盾在这里共存:富有与贫穷、贫民窟与住宅小区、正规与非正规、私有与公有——导致穷人在主流的城市生活中被慢慢边缘化。这种社会空间隔离现象可追溯至西班牙殖民时期。在20世纪美国占领时期及近代由菲律宾自己主导的城市建设中,空间上的差别逐渐演变为了社会经济的隔离。

马尼拉依水而建的非正规定居点 © Dennis Diaz


尽管菲律宾近年的城市建设较之前更为谨慎,但马尼拉大都会区边缘地带的分化现象却仍然日益严重,都会区中逐渐形成了一片“精英阶层专属空间网络”:高档居住办公区和消费场所的数量不断增加,并通过配备了高科技通讯设施的收费高速公路、天桥彼此相连,这些区域同时拥有纵横交错的电力和水利基础设施——而所有的这些都是普通民众无法享用的

图左侧为马尼拉当地的一座大型购物中心,一公里外则为沿河而建的非正规定居点。© Google Earth



| 边缘化生活 |


1975~2010年间,马尼拉大都会区的人口从500万猛增至近1200万;人口激增导致今天生活在大都会区的非正规城市人口达到了300万人左右,约60万个非正规移民家庭。许多务工者抱着提高收入的期望而来,但由于受教育水平低、缺乏职业素养,很难胜任高收入的工作,因此被迫生活在王城区外缘与郊区的接壤地带—虽然这里是洪涝高发区,且连最基本的服务都难以保障。


世界银行将非正规移民家庭分为三类:1)居住在公有土地上的家庭;2)居住在私有土地上且面临被驱逐威胁的家庭;3)居住在危险地区的家庭。2014年,马尼拉大都会区60万个非正规移民家庭中有近18%居住在非法构筑物内,且大部分处于高危地区。

马尼拉古纳湾水岸沿线的沿海或湖滨定居点 © Adrianna Akers & Dennis Diaz

菲律宾国家铁路沿线的闲置地与铁路定居点 © HOMELESS INTERNATIONAL.ORG

布整个城市的河流与河岸定居点 © Adrianna Akers & Dennis Diaz

位于城市街区内部的定居点 © Adrianna Akers & Dennis Diaz



| 如何保障城市中最易受灾的人?|


只有当一个城市中最易受灾的人群也能抵御灾害时,这个城市才是韧性的。对于马尼拉大都会区而言,最易受灾的居民正是那些居住在城市开发地块和基础设施的角落之中,或沿铁路、河床、交界地带和洪涝区而居的、被社会边缘化的城市贫民。


2011年之前,为了缩减马尼拉大都会区非正规定居点的规模,菲律宾政府将居住在城内危险区的贫困人口迁移到地价更便宜的郊区。这些贫困家庭往往无法参与搬迁决策的制定过程,其中的许多人后来都陷入可以想见的难以负担的抵押债务中,并被迫远距离通勤、蒙受生产损失,原有社会和经济关系网的破裂更使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

菲律宾政府马尼拉大都会区非正规移民家庭外迁计划。但搬迁不能真正解决非正规定居问题,出于包括经济差距和社会隔离、交通和基本基础设施匮乏、洪水,以及便利设施使用成本高昂在内的诸多原因,外迁的家庭更倾向于迁回马尼拉大都会区。 © Adrianna Akers & Dennis Diaz


将非正规定居家庭外迁出城的做法,非但未能改善这群最易受灾的城市人口的生活,反而破坏了维系他们生存的关系网络,进一步加剧了空间经济隔离,使他们更加无力抵御气候变化带来的冲击。在个别案例中,强制搬迁措施使许多传统家庭分崩离析,为了养家糊口,人们只能长期离家,居住在工作地点附近。

非正规定居点中的非正规经济活动:临时交通、洗衣服务、建造活动、食物制作与贩卖,以及其他小规模经济活动。© 2015年麻省理工学院城市研究与规划系开展的“场地规划”课程项目组


| 他们最在乎的是什么?|


为了解了洪涝灾害对ISF的重要性或实际影响程度,项目团队采用雪球抽样法,采访了来自马尼拉大都会地区苏卡特、库旁、布里、阿拉邦4个街区的共计40名非正规城市定居者,以验证一些关于“外迁出城”举措是否提高了非正规移民家庭抵御灾害的韧性的一般性假设,并对社区组织、政府机构、设计师、开发商以及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代表进行了访谈。

世界银行开展的城市非正规定居点城市升级研究项目对苏卡特、库旁、布里和阿拉邦这4个街区进行了调查。这些街区位于菲律宾国家铁路和拉古纳湾之间,许多非正规移民家庭依靠捕鱼和铁路服务为生。 © Adrianna Akers & Dennis Diaz

研究人员对利益相关者的走访 © 2015年麻省理工学院城市研究与规划系开展的“场地规划”课程项目组


调查结果显示,尽管许多人意识到了频发洪灾和住房保障问题的重要性,但这些并非他们选择定居地的决定性因素。很多受访者表示,为了减少通勤时间和成本,他们选择在家中或家附近工作,从而将更多时间花在与家人、朋友相处和社交网络上。而最令人吃惊的是,虽然受访者认为频发的洪水问题的确困扰着他们,但他们普遍认为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洪涝仅仅是一种滋扰,而非灾害


调查中还发现这些定居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劳动技能与就业需求不匹配(主要为农民无法胜任渔业工作);2)食物开支高(普遍超过家庭收入的60%);3)住房存在安全隐患且费用高昂(面临流离失所的威胁)。

沿水体边缘建立非正规渔业社区的举措虽然为当地人提供了生计和食物来源,但也使他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置于洪水频发和污水长期滞留的环境之中—洪水造成的污水淤积需要长达6个月的时间才能完全退去。 © CNN


| 三大城市韧性原则 |


针对上述调查结果,研究团队制定了三大城市韧性原则,并提出了一系列涉及多种尺度、时间和学科维度的“韧性构想”。虽然这些原则是针对这个项目提出的,但我们希望其可以具有更高的普适性,用于提升城市在社会、生态和空间方面的韧性。三大原则如下:


1)生态环境原则:设计结合自然,而非抵抗自然;

2)社会经济原则:支持共享经济;

3)形态原则:应致力于打破城市建设中的隔离现状。


其中,将非正规社区的基本服务正规化是消除正规和非正规群体差别的关键环节。新建的市政基础设施框架将服务于所有城市居民,无论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这种多功能基础设施在提供基本服务的同时,也将与非正规社区现有的空间结构相融合,提高可达性,改善健康和安全状况,降低基建成本,并逐渐打破非正规社区与城市其他区域之间的边界。

基于共享经济的住宅开发模式可以使城市里的乡村移民远离危险的生活环境,住进以水系和本地及区域食物生产系统为核心的新式居住区,共享繁荣。 © David Isaak & Adrianna Akers

为满足21世纪城市的发展需求,可采用本土建筑技术,建造更有包容性的住房、更具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开放空间,以及共享交通设施,同时也保留了菲律宾当地文化特色,提升了灾害抵御能力。 © David Isaak & Adrianna Akers


| 再美的愿景,不可实现也白搭 |


正如不存在一种一劳永逸的韧性策略一样,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也不是项目的唯一目标。城市是一系列复杂而缜密的建设活动的集合,如果不协调发展,那么城市空间和场所将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带来种种矛盾和冲突,因为它们既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平台,也是我们与自然联系的载体。对城市韧性过于简单化的认知,势必将导致韧性规划的结果在社会包容性和环境响应性等方面存在缺失。


克劳福德·斯坦利·霍林的研究被认为是当代韧性理论的起源,但其研究对象是昆虫群体。而城市社区是由更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空间生态系统组成的;当自然灾害的影响波及人类时,我们考虑的不仅仅是基本生存问题,还包括公平、机会和社会福祉等问题。

参与研究走访调查的40名当地非正规城市定居者 © 2015年麻省理工学院城市研究与规划系开展的“场地规划”课程项目组


REFERENCES

[1] Vale, L. (2015). Resilient Cities:  Clarifying Concept or Catch-All Cliché? In R. T. LeGates & F. Stout (Eds.), the City Reader. Abingdon, Oxon: Routledge.

[2] Matthias, G., Michael, H., Martina, C., Mirjam, D., Robert, S., Jin, L. Y., … Joern, B. (2016). World Risk Report 2016. Retrieved from http://collections.unu.edu/view/UNU:5763

[3] United States Philippine Commission. (1903). Annual Report of the Philippine Commission, Bureau of Insular Affairs, War Department. Retrieved from http://publications.newberry.org/digitalexhibitions/exhibits/show/daniel-burnham-in-the-philippi/the-plans-of-manila-and-baguio/item/1314

[4] Garrido, M. (2013). The Ideology of the Dual City: The Modernist Ethic in the Corporate Development of Makati City, Metro Manil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37(1), 165–185.

[5] Makiko, W. (2016). Closing the Gap in Affordable Housing in the Philippines: Policy Paper for the National Summit on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 Retrieved from http://documents.worldbank.org/curated/en/547171468059364837/Closing-the-gap-in-affordable-housing-in-the-philippines-policy-paper-for-the-national-summit-onhousing-and-urban-development

[6] Watanabe, M. (2014). The World Bank Terms of Reference: Metro Manila Citywide Development Approach (CDA) to Informal Settlement Upgrading Project — Muntinlupa City.

[7]   Paulo, A., Ferrer, L., & Icamina, B. (2011). Lungsod Iskwater. Pasig City: Anvil.

[8] Holling, C. S.,  Bazykin, A., Bunnell, P., Clark, W. C., Gallopin, G. C., Gross, J., … Walters, C. J. (1978). Adaptiv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9] Folke, C. (2006). Resilience: The Emergence of a Perspective for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Analyses.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6(3), 253–267. doi: 10.1016/j.gloenvcha.2006.04.002

[10] Meerow, S., Newell, J. P., & Stults, M. (2016). Defining Urban Resilience: A Review.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47), 38–49.

[11] Inam, A. (2002). Meaningful Urban Design: Teleological/Catalytic/Relevant. Journal of Urban Design, 7(1), 35–58.


 END 


翻译 | 田乐 王胤瑜          编辑 制作 | 田乐


文章完整版刊发于《景观设计学》2018年第4期

设计生态学塑造韧性景观”专刊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文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原文期刊



 ▽ 点击下图查看投稿方式 


▽ 点击关键词浏览订购《景观设计学》过往期刊

*灰色为售罄期刊


边界伦理灾难土壤服务

海洋评论跨国丨韧性丨教育

大数据人类世高密度全球化考古学 | 经济学

公共健康生态修复传统智慧地理设计智能工具

水系统协同使用后评价生物多样性

可持续城镇化多中心治理

感知传达时间市场能效人类学

新型城镇化丨水系统丨基础设施海绵城市

生态安全共享经济人工智能


▽ 推荐关注

▽ 景观之路游学

▽ 土人学社工作坊

▽ LA先锋奖

▽ 景观中国网

▽ CLA

▽ 望山生活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简称LAF)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支持,俞孔坚教授担任主编。LAF为双月刊,刊号为CN10-1467/TU,ISSN号2096-336X,邮发代号80-985。全彩页印刷,每期主题集中阐述,中英双语呈现。


2014年,LAF成为中国国家广电总局首批认定学术期刊;2015年,成为CSCD核心库期刊来源刊;同年,荣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交流类荣誉奖。2016年,入选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中国“最美期刊”;2016年和2018年,连续两届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称号。


如果你喜欢本期推送,

请点击“在看”分享给更多朋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